標題: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凶奴」是不是一個貶詞?

發問:

奴可指奴婢、奴隸。故請問: 「凶奴」是不是一個貶詞? 更新: 更正: 「匈奴」是不是一個貶詞?

最佳解答:

「匈奴」的釋意 : 我國秦漢時北方的游牧民族。夏朝時稱為「獯鬻」。周朝時稱為「獫狁」、「玁狁」。戰國時,分布於秦、趙、燕以北的地區。秦朝時,為大將軍蒙恬所敗而北徙。楚漢之際,統治大漠南北。東漢時,分為南、北二匈奴。南北朝後,匈奴之名不復見於中國史籍。亦稱為「葷粥」、「葷允」、「獯戎」。 「匈奴」是一個貶詞,請看以下關於「匈奴」的起源 : 公元前376年,居住在多瑙河以北的成千上萬的日耳曼人突然湧到羅馬帝國的邊境,要求得到庇護。他們攜婦將雛,驚恐萬狀,倣佛後面追來了洪水猛獸。把這些強悍的蠻族趕得四處逃竄的“洪水猛獸”,就是匈奴。 匈奴起源於蒙古高原,是文明程度很低的游牧民族。他們在公元一世紀中葉被中國的東漢帝國屢次擊敗,又受到蒙古高原新興的鮮卑民族的擠壓,不得不向西遷移。這以後匈奴民族在歷史上消失了三百年,直到公元四世紀。這個時候的歐洲歷史文獻裏開始提及一個非常醜陋和野蠻的民族,不知什麼時候來到裏海北岸的頓河草原游牧。 羅馬史學家馬塞林(Ammianus Marcellinus)對他所知道的匈奴人有過這樣一段精彩的描述:“匈奴人比歐洲所有的蠻族還要野蠻很多。他們天生醜怪,四肢粗短,軀幹壯碩,大腦袋,羅圈腿,整個身體的線條就好象是上帝用斧頭在一塊老樹根上隨便砍出來的一樣。他們吃半生不熟的獸肉,或者是地裏挖出來的草根,從來不用調料;穿粗糙的亞麻布衣服,或者是鼠皮袍子,一件衣服上身以後就再也不洗不換,直到破爛不堪。 他們在馬背上生長,可以幾天幾夜不下馬。打仗的時候,他們很少排成整齊的隊形,時而分散,時而聚集,來去如風,往往在敵人沒有防備的時候就已經衝到眼前,而殺戮劫掠一番後又迅速離去。他們是非常可怕的敵人,在遠處他們飛快地射箭,來到近前他們用劍與敵格鬥,捨身忘死驍勇無比,當敵人拚命招架時他們會突然甩出繩套,將敵人縛倒在地,動彈不得。” 公元375年,匈奴人開始大規模擴張,他們向西攻滅阿蘭人和東哥特人在多瑙河沿岸所建立的國家,向南攻克亞美尼亞,一直打到波斯和敘利亞。匈奴人以兇殘聞名於世,他們所到之處燒殺擄掠,走後往往留下一片廢墟,一地白骨。公元440年,匈奴攻滅多瑙河南岸富庶的耐蘇城(Naissus),他們燒殺得如此徹底,以至於幾年後羅馬的使者路過此地,不得不在城外宿營,這時河邊仍然能見到累累白骨,而城裡屍臭沖天,讓人無法靠近。 進佔匈牙利草原以後,匈奴人停了下來。此時的匈奴仍然是由各部落組成的鬆散聯盟,部落首領之間的爭執拖住了他們前進的腳步。但是這個局面並沒有維持多久,公元433年,阿提拉成為匈奴各部落的領袖,建立了強有力的中央集權。 根據一個哥特史學家記載,阿提拉具有一個典型匈奴人的外形,他肩膀寬闊,軀幹壯碩,一顆碩大的頭顱,面色黝黑,鬍須稀疏粗硬,鼻子扁平,深陷的眼窩裏是一雙鷹隼一般的小眼睛。他喜歡以犀利的目光在眾人臉上來回掃視,讓人不寒而慄。阿提拉和那些簡單粗暴的蠻族首領完全不同,他是一位出類拔萃的政治家和戰略家。阿提拉在任何時候都能保持冷靜的頭腦,從來不感情用事。雖然在連年的征戰中表現出優秀的軍事才能,阿提拉更願意利用政治手腕達到他的目的。 阿提拉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征服東羅馬帝國。匈奴軍隊在色雷斯連續擊敗東羅馬軍隊,最終迫使東羅馬皇帝求和,答應每年進貢兩千一百磅黃金,並割讓多瑙河南岸大片土地。阿提拉又用武力使東哥特人和其他蠻族俯首帖耳,在東起伏爾加河,西至萊茵河,南抵多瑙河的廣袤土地上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帝國。在阿提拉統治的二十年裏,匈奴的首都布達城是歐洲的政治中心,歐洲各國派出的使者雲集此處,爭先恐後地獻上自己的貢品,表示臣服。 匈牙利草原相當狹小,據估計隻能養活三十萬頭牲口,根本無法承受大規模的放牧;加之被征服民族的供奉頗豐,使匈奴人不用辛苦勞作就可以衣食無缺,所謂居移氣,養移體,匈奴人逐漸改變了游牧的習慣,定居下來,也就慢慢地丟失了游牧民族的銳氣。匈奴人的退化讓人聯想起滿州的八旗兵,在入關後短短幾十年就完全失去了戰鬥力,這大概是游牧民族的一個通病。由於匈奴人的牧馬數量越來越少,不得不建立步兵部隊以補充騎兵部隊的不足。到阿提拉即位之時,匈奴軍隊從戰術到組織都和歐洲其他蠻族沒有太大差別了,戰鬥力也無法和剛到歐洲時相提並論。沙隆之戰的時候,阿提拉的部隊裏匈奴騎兵只是少數,而絕大多數是其他蠻族的僕從部隊。

其他解答:5FAD1C75A5AA61DA
arrow
arrow

    wszspj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