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

劉勰的思維和觀點,文心雕龍(急)

發問:

劉勰的文學觀是什麼? 關於劉勰又是什麼樣的人? 文心雕龍的理論體系? 請詳答以解除我的困惑囉(感恩)

最佳解答: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劉勰(約西元466─520)的《文心雕龍》是中國最早一部理論較完整的文學理論著作,大概成書於南齊末年。而中國文化的主流便是經學,這一點正是劉勰在《文心雕龍》宗經的文學觀。進一步說這種「宗經的文學觀」又與玄學的背景息息相關。 一般人所說的魏晉玄學,是指中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對人生哲學探討的一種學術。玄學家主要依據中國古代的《易經》、《老子》、《莊子》等三部經典,在儒與道、個人與群體、自由率真與社會倫理秩序要求的矛盾中,去訴求、闡發人生的真諦。以前不少學者認為玄學是以道家思想為主,但如果以玄學的內容特質來看,其骨幹仍是以儒家思想為重心。 不過,劉勰認為玄學風尚下的文壇,「離本彌甚」、「將遂訛濫」,為了正本清源,端正文風,而作出「體乎經」的主張。玄學思想《周易》是主要的依據。而《文心雕龍》的寫作,便是取法《周易》。〈繫辭傳上〉說:「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而《文心雕龍?序志》就很明確指出其撰寫本書的目的。他說:「位理定名,彰乎大衍之數,其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 「大衍之數」就是「天地之數」,《文心雕龍》之作就是彰顯「大衍之數」,與《周易》精神相一致。又劉勰對孔子至為尊崇,本來他一生最重要的職志,就是要效法兩漢經師,徧注群經,但因馬融、鄭玄等為群經作傳注已有很大的成就,只好改作《文心雕龍》來弘揚經教,〈序志〉篇又說:「予生七齡,乃夢彩雲若錦,則攀而採之,齒在踰立,則嘗夜夢執丹漆之禮器,隨仲尼而行;旦而寤,迺怡然而喜,大哉!聖人之難見也,乃小子之垂夢歟!自生民以來,未有如夫子者也。敷讚聖旨,莫若注經,而馬、鄭諸儒,弘之以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於是搦筆和墨,乃始論文。」因此,〈宗經〉篇提出「五經含文 」之說即是他「宗經為文」的文學觀;亦即經典為文章寫作的法則。他認為文學創作不管從文義內容、形式結構、遣詞造句,都可從經典得到啟示。 《文心雕龍》首〈原道〉次〈徵聖〉再〈宗經〉,其實〈宗經〉是劉氏論文的源本。而所謂「五經含文」的主軸思想是:認為六藝為文章之源頭,其次經典為文章寫作的法則,再其次則又認為後世文體脫胎於五經。因為劉勰把文體分為二十類,都是在諸經不同特質的標準下,所開拓出寬闊的領域。再者,他也認定經學教化理想藉文藝而落實。 劉勰的思維與觀點:劉勰(約465年─?),字彥和。原籍東莞莒縣(今屬山東日照市莒縣),世居京口(今江蘇鎮江)人。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幼喪父,篤志好學,因家貧,住在佛寺。十多年後,他精通佛教經論,並鑽研了儒家經典。30多歲時,寫成3萬7千字的《文心雕龍》,引論古今文體及其作法,又和唐朝劉知幾的《史通》、清朝章學誠的《文史通義》,並稱中國文史批評三大名著。 劉勰出身世代官宦人家,這在他幼小的心靈上曾產生過前程似錦的幻想,以至於「七齡乃夢彩雲若錦,則攀而採之」。但好景不長,由於父親在宋元徽二年(474年)的建康平叛戰役中犧牲,而使劉勰早孤家貧。家庭的不幸變故,並沒有使劉勰意志消沉,而是「篤志好學」,勤於讀書。 此時定林寺僧侶與皇室關係密切,劉勰認為定林寺是個可去的地方,退可以有一個讀書吃飯的地方,還可以避役;進可以有機會見到政要,或許遇到伯樂。於是去定林寺依沙門僧佑居處十餘年。十餘年的寺院生活,並沒有使劉勰成為一名佛徒;因此由於人生背景教為特殊,因此思想亦多元。 劉勰自幼深受其儒家思想的影響,強烈的仕途慾望使他身居佛門,心繫仕宦,成名成家的思想使他不能安於現狀。他認為「君子處世,樹德建言」,也就是說,要麼從政當官,恩及于百姓,要麼著書立說,以垂後世。 在充分估量當時的主客觀條件之後,認為只有著書立說是可以做到的。他想到為經書作注,以闡釋聖人的旨趣,但又想到馬融和鄭玄在注經方已做的相當出色,自己縱有深解,也難以自成一家。但是,文章對於安邦治國卻不是可有可無的。一切政務要靠它來實施;君臣之業,要靠它來發揚光大。但是時下之文風淫糜,文章體制逐漸敗壞。有些作家只注意追求辭藻華麗而忽視文章內容,以至於「離本彌甚,將遂訛濫」。為了糾正這種不正文風,遂遵「尼父陳訓」,「搦筆和墨,乃始論文」。雖然時至今日有人批評他的思想太過於守舊,但也因此將中國儒家思想的主幹與玄學思維的主軸同時並陳了下來,誠屬功不可沒矣!

其他解答:481517FD598DAD6B
arrow
arrow

    wszspj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